你的位置:主页 > 邮摘分析 > 集邮文摘 > “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”——记《黄山》小版张的诞生

“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”——记《黄山》小版张的诞生

四木 发布于 2014-04-19 10:08   浏览 次  
核心提示:来源:《集邮杂志》2010年第11期 作者:陈文骐 1999年,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暨中国1999年世界集邮展览在北京举行。
早在“万国邮联大会”筹备期间,邮电部即决

来源:《集邮杂志》2010年第11期 作者:陈文骐

 

1999年,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暨中国1999年世界集邮展览在北京举行。
早在“万国邮联大会”筹备期间,邮电部即决定,自1997年起,连续发行系列专题邮票以纪念这次盛会,同时为大会的召开筹集资金。其中,1997-16《黄山》小版张即为该系列邮票的第一套。
在邮票选题的讨论阶段,对于“黄山”这个选题就存在着诸多争议。一方面,一些多年从事邮票发行工作的同志认为,我国曾在1964年发行过一套雕刻版16枚大套票的特57《黄山风景》邮票,设计者是孙传哲先生。他在多位著名摄影家、美术家有关黄山作品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在黄山写生收集到的素材,设计了这套邮票。这套票将黄山著名的“四绝”松、石、云、泉描绘得淋漓尽致,再加上精美的雕刻、印制技术,在社会上反响很好。按照各国发行邮票的通常做法,不应该重复出现已经发行过的选题。另一方面,像我们这些从事邮票工作年头不太长的同志则认为,应该再次发行“黄山”选题的邮票。因为,发行特57邮票是30多年前的事情,当时的发行量只有几百万枚,市场上早已难得一见。我1991年曾在黄山脚下的邮政支局询问过该邮局局长,有没有《黄山风景》邮票?他说,那么珍贵的邮票我这里哪有?许多中外游客都来打听过,我没得卖呀。这表明,社会上对“黄山”邮票有需求,我们应当满足社会需求。经过几次研究,大家提出第二套“黄山”选题的邮票,要在形式上和以前的那套票有明显区别,建议以小版张或小全张的形式发行。最后,时任邮电部部长的吴基传拍板决定,采用“黄山”这个选题,以与以往有区别的小版张形式发行。
选题决定后,新的争议又出现了:选取哪些黄山景物作为邮票内容?一种意见认为,既然是第二次出,那么之前出过的景观就不能再出。我听到这种意见就心里打鼓,因为根据我的经验,北京的“燕山八景”、杭州的“西湖八景”等全国有名,早已成为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。虽说后来这些地方也评过很多次新景,但都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,原因就在于那些新景观有的不是最精华的,有的是新建的,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。反而是那些老景观,由于是选取了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,并经过岁月的洗礼,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我认为舍弃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景观,而去采用新景,就不能代表黄山最具特色的风貌。因此,我主张不管上一套《黄山风景》邮票选用了哪些景点,只要是最能表现黄山风貌的就要选用,不怕重复。然而在当时,反对的呼声非常强烈,在这种情况下,我提出专门召开一次“黄山”邮票设计研讨会,就“黄山”小版张邮票的选景、设计等问题,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。
在当时安徽省邮电管理局的鼎力支持下,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。我们邀请了一些旅游界、美术界的专家、学者,以及邮票印制局内的邮票编辑、设计人员共20余人出席。会上,专家们各抒己见,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,意见针锋相对,争论得非常激烈。归纳起来,依旧是两种意见,一是黄山最好的景(即特57邮票出过的景)不能不出;另一种是出过的不能再出,必须用新景。两种意见难以统一,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上。这让我感到十分棘手,虽然我自己有明确的观点,但面对众多专家、学者,作为一个小小的印制局局长,我说话的权利是有限的,不能在会上拍板决定什么。所以在为这次研讨会做总结时我说,感谢大家充分发表了意见,而且,这两种意见也都有一定的道理,所以这事暂且不做定论,我们准备先听听安徽省委、省政府的意见,然后,向部里汇报后再做决定。
会后,代表们前往黄山考察,我们请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向省委、省政府提出了汇报的请求。省管理局很快就答复我们,省委、省政府同意安排听取我们的汇报。
从黄山下来到达合肥的当天晚上,时任安徽省委常委、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王明方同志就接见了我们。王明方同志原在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工作,后调至邮电部政治部任宣传部长,此后调到人民邮电报社任总编辑、社长,后又调到安徽省工作。我与明方相识多年,又有过很多工作接触,算是老熟人了。当天晚上,他请我吃饭,我便将这次“黄山”邮票选题存在的种种意见一五一十地向他道来。他说已经安排好第二天上午即向省政府领导汇报。当晚,我开始为第二天的汇报做些准备。我想,通常情况下,最高也就是分管邮电工作的副省长接见我们。谁知,第二天上午,当我们在王明方同志和省邮电管理局的朱局长陪同下来到省政府时,接见我们的不是副省长,而是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、省长的回良玉同志。回良玉省长亲切地接待了我们。他说,感谢邮电部对安徽工作的支持,有什么问题尽管讲,我们省委、省政府一定全力配合。我将邮电部决定出“黄山”这套邮票的前因后果、研讨会上的种种意见,详细地向回良玉同志作了汇报。听完我的陈述,回省长问我本人的意见是什么。我说我倾向于选择黄山最好的景,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,是出过的还是没出过的,都应该出现在这枚小版张上。因为像“迎客松”、“天都峰”、“梦笔生花”这些著名景观,要是不出现在邮票上,大家怎么能看得出这是黄山?多数人的认知感被颠覆,我们也就失去了发行这套邮票的意义。此外,1964年发行的《黄山风景》邮票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了,当时的发行量不大,我们现在多数集邮者手里都没有,有的甚至不知道有这套票,众多中外游客也都希望买到表现黄山的邮票。因此,再次让黄山独有的景色“登上”邮票,对于宣传黄山、满足社会需求也是很必要的。回良玉省长听完我的意见说,我支持你的意见。小平同志1979年在视察黄山时说过,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,要有点雄心壮志,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。这就是要向世界介绍黄山,发展旅游事业。黄山的风景独具风韵,如果不把黄山最好的风景印在邮票上,那么世界上怎么知道它的好呢?我们省委、省政府正在做各种努力,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。邮电部发行这套邮票是帮了我们的大忙,我们非常感谢!麻烦你回去和吴部长说,安徽省委、省政府就是这个意见。听到回良玉同志的这番话,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了地。我邀请回良玉省长,如果感兴趣的话,等我们印这套票的时候,欢迎您到印制局来参观邮票的印制过程。他询问了计划印制这套邮票的具体时间,然后痛快地答应说,趁着明年到北京参加“两会”的机会,我会带着“五大班子”一起去的。
从安徽回来后,我们把研讨会的情况和向安徽省委、省政府汇报的情况,向邮电部作了书面汇报,并表明了我们的倾向性意见。部里经过研究,同意了我们的意见,即不管上一套邮票是否出过,要选取黄山最美、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作为这枚小版张的设计内容。随后,我们开始紧锣密鼓的设计工作,在多个设计方案中,经邮票图稿评议委员会评议,部长办公会审定,最终确定选用我国著名版画家、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师松龄先生的设计图稿。当时我们也考虑过出雕刻版邮票,但由于时间紧、任务急,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。图稿确定后,邮票版式的设计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。这项工作,因要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,局外人很难胜任,只能由局内图稿部的责任编辑来承担。通常整版邮票的规格是固定的,有几种版式,就有几种打孔器。但小型张或小版张不同,由于它们是单独设计的,必须制作专门的打孔器,而制作打孔器又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标准和工艺要求,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。因此,责任编辑就与负责打孔器设计、制作工作的技术处、机修车间、印制车间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道,反复研究、商议,根据工艺要求和生产条件,设计出了《黄山》小版张的版式。这种设计,也可以说是邮票中的异形版式吧。版式确定后,机修车间开始生产打孔器。这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、精度非常严格、制作难度非常大的工作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,工人们要在打孔器上钻几千个排列严格的、直径只有1毫米的针孔。如果稍有不慎,一个孔打歪了,整个打孔器就会报废。针孔打好后,还要镶嵌上同样数量的高强度材料的打孔针。好在我们的技术人员都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。他们用几个月的时间,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,保证了我国第一枚小版张邮票的顺利印制。
《黄山》小版张共8枚,分别为“黄山朝晖”、“西海群峰”、“云涌飞石”、“云漫北海”、“秀吞玉屏”、“梦笔生花”、“云上天都”和“蓬莱仙岛”。这枚小版张以独具匠心的过桥设计、精美的印制技术,再现了黄山最美、最具代表性的风景,向人们呈现了黄山的整体形象。再加上印有第22届邮联大会和1999年世界邮展的标识,颇具收藏价值。这套邮票的发行,使黄山成为全国山岳风景中迄今惟一两度登上“国家名片”的名山。
我们的邮票印制工作更是受到安徽省政府的关注。当《黄山》小版张邮票开机印刷时,回良玉省长在吴基传部长的陪同下,带领省委、省政府、省人大、省政协的多位领导同志,如约来到邮票印制局参观《黄山》邮票的生产过程。他们从制版、印刷、检验到包装,饶有兴趣地观看了邮票生产的全套工序。在参观过程中,回良玉和其他领导同志不断提出问题,我们都一一做了解答。他们一方面感叹邮票生产的精细和严格,一方面赞叹《黄山》小版张邮票设计和印制得非常精美。临别时,回良玉省长握着我的手说,这次参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,我代表省委、省政府再次感谢你们为宣传黄山做出的努力和贡献。
又是十余载岁月匆匆而过。回想起组织设计、印制《黄山》(小版张)邮票的经历,惟有小平同志的“黄山谈话”最能代表我的初衷:“要有点雄心壮志,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”。我想,把“中国集邮”的牌子打出去,也是我们邮票工作者始终努力的方向吧。

[责任编辑:]


上一篇:世界首枚汽车邮票,您见过吗? 下一篇:没有了
广告赞助商
最多关注
  • 今日
  • 本周
  • 年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