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主页 > 邮摘分析 > 集邮文摘 > JT邮票二胶鉴别VS伪造技术的研究

JT邮票二胶鉴别VS伪造技术的研究

四木 发布于 2015-03-13 12:01   浏览 次  
关于JT邮票的二胶/“后胶”(赵涌的说法),是困扰广大集邮者,甚至中高级集邮者的一个长久问题。在这里将20多年的研究心血分享给大家,希望有所帮助。
先说说原胶:JT邮票的绝大多数原胶是一种聚碳类乙烯,俗称就是塑料。原胶的刷胶工艺是,先在无尘环境下印刷,再在未打孔的邮票版面上刷胶,晾干后再打齿孔、裁切,最后打包出厂。这个制造过程为今后的防伪鉴别提供了几个线索。首先,后胶对于有齿票而言,必须是在齿孔形成后才能实现的,这一点与原胶的制造情况相反,不可逆,早期(1995年前后)是鉴别后胶的重要标志之一;其次,原胶是在无尘情况下刷上的,而后胶由于成本所限不可能做到完全无尘,通常都是后胶上胶之后再除尘,这点也很难模仿原胶的制造情况,但是与齿孔看胶一样都需要高倍放大镜鉴别,而且这只是早期的方法或称线索了。后胶技术传入中国大陆是在90年代初期,本人始见于大规模上胶的情况,最早发生在1992年邮市初潮崩盘之后。广州人从香港学来的海外技术,传入的大陆。当时上胶的设备很低略,除尘、干燥等保护完全谈不上,胶的化学成分也与原胶差距较大,最早就是用普通胶水兑酒精稀释的。其特点是颗粒大,反光不均匀,有些经验的邮人几乎可以一眼看出来。1995年前后,出现了独特配方和喷胶工艺的规模生产流程,这一时期,可以说,邮人的鉴别技术是滞后很多的。但是好在当时的全品与上品,尤其是JT厂铭色标等相对量少品种,价格差距并不大。但是由于后胶技术的成熟,被大量用于文编纪特,以至于,魔高一尺,逼着道必须高这一丈了。所以才有前文所述的最广泛被认可的鉴别技术。其依赖工具,就是几十倍的放大镜等。其实,上述这些都可以一带而过的,因为那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了。现在人,掌握那些方法的话,也只能是针对那个时期制造出的后胶票品有所渐变。而进入21世纪,曾有一段时间,后胶技术非常成熟,因此而成就了很多中早期邮商的“辉煌事业”。由于,道总是被动的,而市场在98年之后持续低迷到2006年才有所质的变化,所以邮人开始对JT名色的品相开始讲究起来也是2007年以后的事情了。导致那10年,可以说是邮商们黄金的10年。因为后胶技术在日益成熟,而鉴别能力在原地踏步。就这样持续了12年左右,直到2011年前后,JT厂铭随着老纪特厂铭的高溢价崛起,带动了集邮者们提高鉴别能力的第二轮新高潮。而道在短暂的战胜了魔的几年里,又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。这是现实的悲剧。
众所周知,现在的集邮者,已紫光灯和放大镜为依赖工具,甚至连赵涌在线这种专业机构也是如此的对后胶进行判断。可是,事实是,道又在那里固步自封了。因为魔自从11年遭遇沉痛的来自于紫光灯的打击以来,一直在提高。而道认为,“一灯法师”可以天下无敌了。
下面重点研究一灯的不科学或称伪科学性。紫光灯最早民用于验钞机,利用的是紫外光谱和日光光谱的发射差异,看暗记,看反光等。用于邮票后胶鉴别的依据是,道们认为凡是后胶票都要先下水,然后再上胶,而如果从别的方法上已经很难找到线索的现代后胶,就只能依赖于紫光灯看票的正反面发光情况了,如果发黑,说明下过水。这个其实没有科学根据。本人研究了JT所有邮票,发现一些票,天然就是在紫光灯下反暗光,比如牡丹亭等,而另一些票,就算下水也反白光与不下水的无差距,比如大批等。如果说他们的比例还是很悬殊的,灯派们仍然可以对大多数票用那个方法判断的话,那么我讲讲现实的情况,大家可能就明白了。由于2005年以来纸币市场的发展,纸币去污去黄技术远发达于邮票,所以,早在07年前后,就已经有应用于纸币的无水去黄技术了,任什么灯也看不出来。而用紫光灯看后胶,其实也只是仅限于2007年以前制作的后胶票,由于邮币市场的联动,修票和修币的技术人员也是同一批人或者同行,所以无水后胶技术其实早在08年前后就成熟了。只是邮友们普遍应用紫光灯鉴别后胶是发展在厂铭、色标高溢价之后的11年,所以,道的高,只是高在11年后的道,高于07年后的魔。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。
站在2014年的今天,关于后胶的鉴定问题,可以说就剩下一条路了。提高邮识,不依赖工具,因为集邮的人,不是天天都在买卖邮票、鉴定邮票,而做胶、修票的人,确实没停下来过,天天都在修邮票、上二胶。而一灯们鉴定的,无非是07年以前低水平的修票者,也许是练手用的材料票,也许是民间非专业个人做的后胶、药水票。像赵涌在线那样的专业组织,如非经验丰富的老鉴定师,对于JT邮票后胶、药水的鉴定,也是基本靠蒙。
实际上,有三个逻辑方法可以初步判断后胶以及药水票的情况:
第一:价值差异。比如原胶的厂铭某某与黄票的它,价值差异多少?这个牵扯到值不值得后胶或者药水的问题(高级的,比如日本和德国技术,上胶及药水技术成本甚至于高出全品票价),更牵扯到做这个用的技术高低的问题。差距越大的技术越高,越难鉴别,差距越小的技术也相对较低较易识别。这个可以称之为,必要性原则。
第二:票的来源,如果是单套厂铭或者裸票,尤其是大套票,背胶的一致性是一个逻辑判断依据,如果都是类似的情况,而与明确是整版撕出的原胶票比较确实存在一致的差异,那么这种票的嫌疑是非常大的,无论它曾经保存于南方还是北方。这个可以称之为,差异化原则。
第三:所需要鉴定的票是否近期热门,如果说正在热炒T44齐白石红色标的时候,你恰巧遇到一组较低价的,但是与裸票价差还是很大的票,而卖给你的人,又是一个熟悉市场的专业人士,你最好从逻辑上判断一下,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。有些情况下都不用看票,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。这个可以称为,推理性原则。
最后,在循环往复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中,关于后胶以及药水的问题,奉劝广大集邮爱好者一句,为了避免损失,在你有极高的邮识以前,请远离那些全品与上品离差巨大的邮票,比如全红色标齐白石、奔马、红楼梦等等,因为一旦有事,就是花了10几套票的代价,买来一套裸票打折都不如的东西了。这种价差,也客观的放映了,这方面的集藏队伍还不成熟,倡导者们的心理和财力都比较虚弱。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处于“一灯”时代,在蒙骗着自己也在坑害着别人。他们鉴定过关的红色标票,也许正是趁热打铁,新做出来的后胶、药水票,他们摒弃的后胶、药水票也许只是受潮、甚至天然在紫光灯下就是特殊的票品。连赵涌在线这种专业机构都一套票几种鉴定结果的今天,各位好好想想吧,高溢价名色,你有那个水平跟他玩儿下去么?
不是说没有鉴定的办法,但是这种JT名色,价值不高不低的票品,实在不能登大雅之堂,用一次美国NGC评级技术,起码150元费用,周期三个月,你能接受么?而那种鉴定纸币及高端邮票、字画的技术,要想普及到民间,大概还需要等待半个世纪。所以说,道虽然永远比魔高,可是道太自大,总是被动的。如果大家把JT邮票的交易,因此而引入,非评级票不玩儿的歧途,那么JT邮票的更残酷的严冬,就在不远处了。
 
广告赞助商